共图核心思想《圆大公司之梦》连载之三
从优良走向卓越=谋略+战略+道行
本期是共图咨询核心思想《圆大公司之梦》连载之三:
-
共图咨询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和工具,包括四大道理、三十六条成长基因、广义战略规划、三维战略分解机制、组织时钟机制、超M型集团管控模式、义聚和利聚机制、韩信机制、萧何机制等,我们把这些思想工具经过浓缩、整合以及与时俱进的充实,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发展成为可以运作的方案,统称为《圆大公司之梦》,在此展现给读者。
-
《圆大公司之梦》使命:成为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经典!通过本体系的影响,使10000家企业走向进步!使1000家企业走向优秀!!使100家企业走向卓越!!!使10家企业走向世界顶尖行列!!!!
-
一个学生,如果他只会沉迷于金庸和琼瑶小说的动人情节里,而疏远需要劳其心志的数理化,那他将永远成不了好学生。
-
一个企业,如果它只会沉迷于拓展训练之类的游戏培训,而恐惧于有些枯燥乏味的必需知识技能学习,那它将永远成不了优秀企业。
-
《圆大公司之梦》是你走向优秀和卓越的必需!——要想求得中国企业进步和强健的圣经,仅看她就够了
第二章:广义战略规划
- 企业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修炼内容:
- 学步期修炼主线:广义的TOC;
- 青春期修炼主线:广义的战略规划;
- 盛年期修炼主线:四大定理三十六条基因。
从第一章我们对谋略、战略和道行的论述中得出结论,一个公司要做强做大做久,实现从优良到卓越的演化,谋略、战略和道行缺一不可,即以上三要素的均衡。而三要素均衡的思想需形成可操作的模式和工具,这个模式和工具即为广义战略规划。
2.1、世界500大和市场权力
2.1.1、企业家苦心经营企业的真谛是什么?
自然有人会说,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高德拉特的名著《目标》就说办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现在和将来赚钱”。如果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一个目的的话,我们怎么解释柳传志、任正非、沈文荣、郭广昌、鲁冠球、刘永好、史玉柱、宗庆后等亿万富豪们论其财富已经是几辈子都享用不完了,可他们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继续做企业?还要成天面对棘手的问题、没完没了的会议、成堆的文件、纠缠没完的媒体、老收不回的货款、快到期的贷款、难缠的客户和经销商、愤愤然心态不平等着见你的员工等,到底为的是什么呢?既然“当总经理的生活不是人过的,”可为什么那些赚够了人间钱财的老板还是那么痴迷于继续办企业呢?
办企业的目的不外乎二种:赚钱和做事业;把赚钱作为办企业的目的无可厚非,赚钱的商人们在自己赚了钱的同时,也会通过纳税和提供就业等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后一种即做事业者,在常人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的背后,其实追求的是一种“市场权力”,以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来说话,通过把他的“企业帝国”做强做大来实现自我、实现对市场权力的追求,进而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在我的前三本著作里,我一直怀着对中国企业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如何实现“做强做大做久”的痴迷。因此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一定要在现在和将来赚钱,但赚钱不是办企业的唯一目的;企业家与商人的最大区别就是追求市场权力;他们通过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实现对市场权力的追求。因此追求市场权力的企业家们一定会对本书的“广义战略规划”和“四大定理三十六条基因”等核心思想产生共鸣的,即便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商人也会在本书的思想里受益,因为要让现在和将来赚钱,本书关于“术”的方法、关于谋略和战略、关于“TOC循环制约突破法”都是很有用的工具,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更多地赚钱。
2.1.2、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大
-
世界500大是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和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家反复提及,并成为中国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一个梦想。前些年有许多中国优秀公司把进入世界500大作为自己追求目标,如长虹、海尔等。怎么样才算是卓越,如何达到卓越?我们以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作为参照系来展开研究。
-
作者有一种难解的大公司情结,虽说目今理论界和媒体的风头已转向了中小企业,这无可厚非,但中国太需要大公司了,这是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大公司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大公司,大公司是他们追求市场权力、实现企业家价值的载体。很难想像美国没有微软、通用汽车、通用电器、IBM、可口可乐等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扫描一下中国大公司的成长情况:
到1996年度前,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大,1997年度起,陆陆续续有中国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等被列入了“世界500大”。到了21世纪,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大的逐渐增多,2001年10家,2004年17家,2006年23家,2008年35家。截止2010年度,中国有5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大。
表2:各年进入世界500大的中国企业
2001 |
2004 |
2006 |
2007 |
2008 |
2010 |
中石化 |
国家电网 |
中国石化 |
中石化 |
中石化 |
中国石化 |
国家电力 |
中石油 |
国家电网 |
中石油 |
国家电网 |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 |
中石油 |
中石化 |
中石油 |
国家电网 |
中石油 |
中国石油 |
中国电信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鸿海精密 |
鸿海精密 |
中国移动 |
中国银行 |
中国移动 |
中国移动通信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化集团 |
中国人寿 |
鸿海精密 |
中国移动通信 |
中国移动通信 |
鸿海精密集团 |
中国移动 |
中国电信 |
中国人寿 |
中国人寿 |
中国人寿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建行 |
中化集团 |
中国银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人寿 |
中粮集团 |
中国建行 |
和记黄埔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铁建 |
中国农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南方电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中国农业银行 |
中国中铁 |
|
中国南方电网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电信 |
中国南方电网 |
中国农业银行 |
|
上海宝钢 |
中国电信 |
中国农业银行 |
中化集团 |
中国银行 |
|
中国一汽 |
宝钢集团 |
和记黄埔 |
宝钢集团 |
中国南方电网 |
|
中粮集团 |
中化集团 |
中化集团 |
和记黄埔 |
东风汽车公司 |
|
中国农行 |
国泰金融控股 |
宝钢集团 |
中国电信 |
中国建筑 |
|
上汽集团 |
中国农业银行 |
中油公司 |
国泰金融控股 |
中国石化 |
|
广电集团 |
中国铁路工程 |
中国铁路工程 |
一汽集团 |
中国电信 |
|
|
广达电脑 |
国泰金融控股 |
台湾中油 |
上汽集团 |
|
|
中粮集团 |
中国铁道建筑 |
中国中铁 |
中国交通建设 |
|
|
一汽集团 |
一汽集团 |
广达电脑 |
来宝集团 |
|
|
上汽集团 |
中国建筑工程 |
来宝集团 |
中国海洋石油 |
|
|
中国铁道建筑 |
上汽集团 |
中国铁道建筑 |
中信集团 |
|
|
中国建筑 |
中粮集团 |
华硕电脑 |
一汽集团 |
|
|
|
华硕电脑 |
上汽集团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
|
|
|
广达电脑 |
中国建筑 |
宝钢集团 |
|
|
|
台塑石化 |
台塑石化 |
国泰人寿保险 |
|
|
|
怡和集团 |
中粮集团 |
和记黄埔 |
|
|
|
中国海洋石油 |
中国远洋运输 |
中国粮油 |
|
|
|
中国远洋运输 |
中国海洋石油 |
中国华能 |
|
|
|
|
中国五矿集团 |
河北钢铁集团 |
|
|
|
|
中国交通建设 |
中国冶金科工 |
|
|
|
|
怡和集团 |
广达电脑 |
|
|
|
|
中国铝业 |
中国航空 |
|
|
|
|
中国冶金科工 |
中国五矿集团 |
|
|
|
|
联想集团 |
中国北方工业 |
|
|
|
|
|
中钢集团 |
|
|
|
|
|
神华集团 |
|
|
|
|
|
中国联通 |
|
|
|
|
|
中国人保 |
|
|
|
|
|
怡和集团 |
|
|
|
|
|
平安保险公司 |
|
|
|
|
|
中国华润总公司 |
|
|
|
|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
|
|
|
中国大唐集团 |
|
|
|
|
|
江苏沙钢集团 |
|
|
|
|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
|
|
|
仁宝电脑 |
|
|
|
|
|
台湾中油 |
|
|
|
|
|
中国铝业公司 |
|
|
|
|
|
中国交通银行 |
|
|
|
|
|
台塑石化 |
|
|
|
|
|
华硕电脑 |
|
|
|
|
|
中国国电 |
|
|
|
|
|
宏基 |
从以上入围的中国企业看,到2007年为止,除几家香港和台湾的企业外,进入世界500大的都是一些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电信、银行等,中国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大,这让我们多少有些失落。
我们惊喜地看到,2008年度,《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大企业名单中,终于出现了一家我们盼望已久的市场竞争型企业“联想集团”。2010年,华为和沙钢出现在《财富》杂志的500强名单中。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大的太少了。
到什么时候能有一批值得我们骄傲的从市场竞争中涌现的中国企业闪耀于世界大公司的苍穹呢?
在寄予厚望的中国顶级企业中,除联想外,我们一直翘首以待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大,海尔也是明确地把进入世界500大作为自己的目标的。曾有报道称:“海尔集团2004年度的营业收入为1016.2893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意味着海尔集团“进入世界500大已成定局……。根据《财富》评选的2003年世界500大名单,位列500强榜尾的是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它在2002年全年的收入为108.272亿美元。海尔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1016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合美元超过120亿美元。”
从2002年度到2004年度,世界500大入围规模从101亿美元增长到108亿美元,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如果世界500大最后一位入围规模按照这二年的增长速度,海尔于2005年度以2004年度的销售额数据进入世界500大当属无疑。但遗憾的是,2005年世界500大入围规模的增长速度突然发力陡然加快,增长了将近15%,2005年度世界500大最后一位美国的马斯柯公司,销售额达到124亿美元。按2004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8.277,海尔2004年的销售额为122.8亿美元,仅以1%的差距与世界500大失之交臂。尔后几年海尔与世界500大的距离却反而在加大了,2007年的海尔的销售额为1182亿元,按照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最高汇率7.3:1计算,折合美元近162亿,仍与2008年度世界500大的入围规模167亿美元相差5亿美元,相差3%,差距比2004年反而扩大了。
海尔会不会离世界500大越来越远?海尔重新加速需要注入一些什么样的能量呢?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中国第一梯队的优秀企业正以25%左右的增长速度追赶世界500大近几年最低入围规模8%左右的增长速度。
2.1.3、追赶形势图
让我们考察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二个时段世界500大和中国500大的增长情况:根据《财富》杂志的有关数据,从1996年到2000年四年间,世界500大各关键位次进入规模的年均增长率如下:第一位5.7%,第二位7%,第三位6.2%,第10位0.4%,第100位7%,第200位6.1%,第300位4.5%,第400位3.7%,第500位2.9%。世界500大总销售额从1997年度的114348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度的140650亿美元,年均增长5.3%。但由于经济周期、突发事件等影响,各年份世界500大个别名次进入规模和整体规模的增长速度很不平衡,1996年——1997年世界500大总体规模仅微增0.2%,而1999年——2000年世界500大总体规模增长10.8%。
1989年——1995年中国也对全国的工业企业进行过评价,评出了中国的工业500大。大致情况如下:
中国工业500大的最低进入规模从1988年的2.14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6.87亿元,年均增长21.5%;500大的榜首位次规模从1992年的211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437.38亿元,年均增长20%。 中国工业500大的总销售额从1988年的2925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129986亿元,年均增长22.9%。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方阵的大公司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度,按照2004年的销售额计,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大公司有1377家,超过100亿的有214家。而到了2007年度,按照2006年的销售额计,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大公司有1742家,比2005年度增长了26.5%;而超过100亿的有324家,比2005年度增长了51.4%。
虽然世界500大的入围规模增长速度也在加快,但终快不过发力追赶的中国企业第一梯队,所以近几年中国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大的越来越多。
从2002年开始,中企联重新开始评定中国企业500大,从以下二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大公司对世界500大的赛跑态势:
表3:中国500大关键位次规模及其增长率
名次 |
2002年
(亿元) |
2004年
(亿元) |
2006年
(亿元) |
2008年
(亿元) |
2010年
(亿元) |
2002年-2008年名次规模年均增长率(%) |
1 |
4004 |
4830 |
8230 |
12279 |
13919 |
16.9 |
50 |
207 |
310 |
537 |
905 |
1170 |
24.2 |
100 |
109 |
177 |
303 |
448 |
596 |
23.7 |
200 |
55 |
97 |
156 |
252 |
314 |
24.3 |
300 |
35.2 |
58 |
105 |
153 |
198 |
24 |
400 |
25.8 |
41 |
77.3 |
115 |
141 |
23.7 |
500 |
20 |
31 |
60.7 |
93 |
111 |
23.9 |
表4:世界500大关键位次规模及其其增长率
名次 |
2002年
(亿美元) |
2004年
(亿美元) |
2006年
(亿美元) |
2008年
(亿美元) |
2010年
(亿美元) |
2002年-2008年名次规模年均增长率(%) |
1 |
2198 |
2630 |
3399(埃克森美孚) |
3788(沃尔玛) |
4082(沃尔玛) |
8 |
100 |
379 |
378 |
514 |
642 |
650 |
7 |
200 |
232 |
241 |
289 |
366 |
361 |
5.7 |
300 |
165 |
173 |
212 |
268 |
271 |
6.4 |
400 |
128.6 |
137 |
167 |
212 |
218 |
6.8 |
500 |
101 |
108 |
137 |
167 |
170 |
6.7 |
从表3和表4看,由于众所周知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无论是中国的500大,还是世界500大,第一位、第100位、第200位、第300位、第400位、第500位等关键位次的进入规模在2002至2008年份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在2008年份到2010年份二年的增长趋势看,有明显的减慢趋势。尤其是世界500大,关键位次进入规模仅仅微增,甚至个别还呈下降。
从表3和表4的所呈现的趋势,让我们来推断中国有100家和150家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500大中有五分之一的席位正是恰当其份,而在不远将来超出这个比例也并非不可能。
初步推测是,到2017年,中国有100家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大;到2020年,有150家中国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大。
推测依据如下:
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中,中国500大前100位入围规模从207亿元增长到596亿元,年均增长23.7%;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未来可能趋缓,中国大公司的成长速度也有可能相应放缓,我们假设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前100强和前150强进入规模的增长速度为20%;同时由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竞争国家的大企业纷纷挤入世界500大,未来一个时期世界500大进入规模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假设为8%;
中国大公司在世界500大占有100席的年份:
按当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约6.8计算,从2010年度为起点,该年度中国企业500大第100位的规模为596亿元人民币,世界500大的最低入围规模为170亿美元,以此为起点,假设中国大公司的第100位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为m年,从以下方程中可以求得中国前100家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大的时间:
596/6.8×(1+20%)m=170×(1+8%)m
求得m=6.9,亦即7年后,到2017年,有100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大。
到2017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大的数量有可能多于100家,也有可能少于100家,取决于当年的汇率、中国第一梯队大公司的增长速度和世界500大入围规模增长速度的比较等因素。鉴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假设未来年份,比如2015——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1,那么只消5.6年,即在2016年,即有100家中国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大。
中国大公司在世界500大占有150席的年份:
假设未来一个时期(2015年后的一个时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6计算,从2010年为起点,该年中国500大第150位的规模是414亿元人民币,假设中国大公司的第150位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为n年,中国前150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大的时间可从以下方程求得:
414/6×(1+20%)n=170(1+8%)n
求得n=9.44,亦即10年后,到2020年,有150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大
由于垄断性的大国有企业能进世界500大的基本上都已经进了,所以2010年往后进入世界500大的中国企业中,我们所期待的真正市场竞争型企业的比例会提高,也许会形成国有垄断企业与市场竞争型企业五十对五十的平分秋色格局。
以下我们展示几个企业明星对世界500大的追赶形势,推断它们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我们要拿出来做比较的顶尖企业是联想、海尔、国美、苏宁、华为、沙钢、复星、山东魏桥、万向、娃哈哈、广厦等,他们都是市场竞争型的企业,目前的规模也都处在相似的数量级,2009年的销售额都在人民币400亿元以上或接近400亿,在中国500大中的排名在100位以内或离第100位不远。
表5:部分中国500强企业近几年销售规模(亿元)和增长速度:
|
2001年销售额 |
2003年销售额 |
2007年销售额 |
2009年销售额 |
年均增长速度 |
预计进入世界500大年份 |
联想控股 |
329 |
403 |
1462 |
1064 |
15.8% |
2011 |
海尔集团 |
603 |
806 |
1182 |
1249 |
9.5% |
2010 |
华为 |
162 |
|
920 |
1493 |
32% |
2010(已经进入) |
沙钢集团 |
113 |
204 |
1155 |
1463 |
37.7% |
2010(已经进入) |
国美电器 |
|
140 |
1023 |
1068 |
40% |
2011 |
苏宁电器 |
48 |
123 |
855 |
1170 |
48% |
2011 |
山东魏桥 |
61 |
114 |
666 |
806 |
38% |
2012 |
万向集团 |
86 |
152 |
408 |
514 |
25% |
2014 |
江苏华西 |
46 |
113.7 |
451 |
441 |
32.7% |
2017 |
广厦控股 |
52 |
156 |
409 |
509 |
33% |
2014 |
万向集团 |
86 |
152 |
408 |
514 |
25% |
2014 |
上海复星 |
52 |
269 |
380 |
361 |
27.4% |
2013 |
娃哈哈 |
63 |
100 |
258 |
432 |
27.2% |
2016 |
海亮集团 |
|
31 |
259 |
372 |
51.3% |
2015 |
按照以上趋势,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5:1为基准,我们推断中国企业第一梯队中的几个佼佼者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
联想:从2001年——2007年,销售额从329亿元增长到1462亿元,年均增长28%。联想曾于2008年进入“世界500大”。但2009到2010年度。联想未能保持在世界500大的名录中,2009年联想的销售额从2007年的1462亿元下滑到1064亿元。如果在2009年基础上联想能吧增长速度恢复到20%,那么将于2011年恢复到世界500大的行列。
海尔:上世纪末期的十几年间,海尔曾经历了年均77%以上的增长速度,眼看到2004年离世界500大仅有1%之遥,但后来几年海尔的增长明显乏力,离世界500大的距离有拉大的趋势。但海尔按照2009年1249亿元的销售额,即使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9:1计,折合美元为181亿美元,也应于2010年度进入世界500大(最后一位170亿美元),不知何故,海尔没有出现在《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大排名中。
华为: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162亿元增长到1493亿元,年均增长32%。2010年度,华为成为仅有的进入世界500大的二家民营企业之一。
国美电器:从2003年——2007年,销售额从140亿元增长到1023亿元,年均增长64%。但从2007年到2009年,国美销售额近从1023亿元微增到1068亿元,二年平均增长仅2.2%。若国美能恢复2008年18%的增长速度,那将于2012年进入“世界500大”。
苏宁电器:从2001年——2007年,销售额从48亿元增长到855亿元,年均增长61.6%。2007年到2009年,苏宁电器销售额继续从855亿元增长到117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若能保持去年的增长势头,即苏宁电器将于2011年进入“世界500大”。
江苏沙钢集团: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113亿元增长到1463亿元,年均增长37.7%。沙钢已于2010年进入“世界500大”。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61亿元增长到806亿元,年均增长38%。若能保持30%的增长,那么魏桥将于2011年度进入世界500大。
万向集团: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86亿元增长到514亿元,年均增长25%。万向是一个增长十分平稳、耐力超强的公司,从其创办的近40年历史中,增长速度一直在30%左右的窄幅里增长,我们相信万向能保持25%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万向将于2015年——2016年进入“世界500大”。
娃哈哈: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63亿元增长到432亿元,年均增长27%。娃哈哈也是一个增长十分平稳、耐力很强的公司,最近二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4%,我们相信娃哈哈将能保持27%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娃哈哈将于2016年进入“世界500大”。
上海复星集团:从2001年——2007年,销售额从52亿元增长到380亿元,年均增长39.3%。从2007年起,复星经历了3年的负增长,销售额从2006年的385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361亿元,下降了9.4%。但复星是一个爆发力极强的高素质企业,自创办以来,曾保持了长达10多年销售额平均增长150%以上的速度。未来复星若能恢复到2001年到2009年的平均27%的增长速度,那将于2018年前后进入“世界500大”。
广厦控股:从2001年——2009年,销售额从52亿元增长到509亿元,年均增长33%。近几年广厦的增长速度有减慢的趋势,若能保持25%增长速度,广厦将于2015——2016年进入“世界500大”。
海亮集团:这是一家值得一提的明星企业,从2003年——2007年,销售额从31亿元增长到259亿元,年均增长70%。四年间在中国500大的位置从495位升到193位,平均每年往前挪75位。从2007年到2009年,销售额从259亿增长到372亿,年均增长20%,2010年度在中国500大排名171位;假如未来几年海亮能保持前四年一半的增长速度即35%,那么,到2015年海亮集团将进入世界500大。
以上我们预测了几个优秀的公司进入世界500大的大体时间,但是否能按这个时间表进入世界500大还取决于这些公司是否在较高的基数上还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及能为这样的持续增长输入什么样的能量。
2.1.4、爆发力和耐力
美国的苹果公司从创立起仅用了5年时间进入美国工业500大。康柏公司又打破苹果公司的记录,仅用了4年时间一举进入美国工业500大。康柏和苹果是企业超速成长的典范。
毫无例外,世界级大公司都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超速增长。一些世界级大公司不仅在低基数时实现超速增长,而且在高基数(往往销售额已超过数百亿美元)上仍以高速增长。比如2000年世界500大中有68家增长速度超过30%,有36家增长速度超过50%。
大公司是由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作者衷心期望一批中国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公司,进而进入世界500大。因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卓越公司四大定理模型、优秀企业三十六条成长基因、广义战略规划、义聚利聚、时钟机制、核心能力等都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
中国的海尔、联想、华为、国美、沙钢、苏宁等近几年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都是在达到高基数仍能保持超过30%高速增长的佼佼者。上世纪末中国的一些著名民营企业也曾经昙花一现地高速增长过,比如三株、珠海巨人、爱多、三九等等。他们的速度曾经达到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好几百。但它们的高速增长却没能持久。在低位上达到的高增长并不足以说明什么,我们要的是一种长期的增长速度,一个公司只有在比较大的基数上比如销售额达到100亿以上仍能保持相当长年份的持续高速增长才能成长为大公司,实现进入世界500大的梦想。
一般,优秀企业在创业初期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期,在相当长时间内以超过60%、甚至超过100%增长,销售规模快速超过100亿,如联想、海尔、华为、国美等都是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然后,成长进入一个盘整期,增长速度放低。接着,再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这样,通过一浪接一浪的增长接力,形成如下图的数个S型增长曲线的叠加。
图4:大公司S型增长曲线
对于有望进入世界500大的企业,它必须是既有爆发力又有耐力,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条件一:在第一阶段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销售额达到百亿元数量级(比如15年到30年);
条件二:进入盘整期的时间不能太长,且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比如10%到20%;有时候甚至会有短期负增长的年份,比如近几年的复星;
条件三:此后能进入下一个快速成长期,而且还能保持相当长时间(比如5年以上)较快增长速度(比如25%以上)。
中国企业普遍的问题是,快速增长只能保持昙花一现的数年而不能持久;一些耐力较好的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增长乏力。按照销售额规模,我们把大公司成长的前期分成三个阶段,即100亿以内,100亿到500亿以内,500亿以上。以下我们比较一下几个优秀公司的不同的增长阶段以揭示一些规律。
表6:部分中国第一梯队企业增长阶段
|
创办年份 |
达到100亿年份 |
实现100亿年数 |
第一阶段年均增长 |
第二阶段增长年份
(100亿-500亿) |
第二阶段年均增长 |
第三阶段成长年份及其销售额 |
第三阶段年均增长速度 |
联想控股 |
1988
|
1997:
125亿 |
9 |
166%
|
1997-2004
(125-403) |
18.2% |
2004-2007
(403-1462) |
53.7% |
海尔集团 |
1984 |
1997:
108亿 |
13 |
85.6%
|
1997-2000
(108-406) |
55.5% |
2000-2007
(406-1182) |
16.5% |
华为 |
1988 |
1999:
120亿 |
11 |
98%
(1992-1999) |
1999-2005
(120-470) |
25.6% |
2005-2009
(470-1493) |
33.5% |
沙钢集团 |
1975 |
2001:
113亿 |
26 |
|
2001-2005
(113-405) |
37.6% |
2005-2007
(405-1463) |
37.9% |
国美电器 |
1987 |
2002:
108亿 |
15 |
|
2002-2005
(108-498) |
66.4% |
2005-2007
(498-1023) |
43.3 |
苏宁电器 |
1987 |
2003
123亿 |
16 |
|
2003-2005
(123-397) |
79.7% |
2005-2007
(397-855) |
46.7% |
万向集团 |
1969 |
2002
118亿 |
33 |
48.7%
1981-2002 |
2002-2007
(118-408) |
28.2% |
2007-2010(408-663) |
17.6% |
上海复星 |
1992 |
2002
(101) |
10 |
151%
|
2002-2006
(101-385) |
39.7% |
2006-2009
(385-361) |
-2.1% |
联想:仅化了九年时间就超过了100亿的规模,第一阶段增长速度高达166%。从1997年进入盘整期,到2004年,第二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18%;而到2005年突然发力,在400亿的高位上以158%的增长速度直接进入1000亿的规模,创造了高基数上高速增长的记录。
华为:只化了11年的时间规模即超过100亿,第二阶段的盘整期(1999年-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仍达到25.6%,2005年后进入另一个高速增长期,在470亿的高基数上,2005年致2009年年均增长速度仍达到33.5%。
海尔:只化了13年到1997年规模达到100亿,此后仍保持长达四年的高速增长,到2001年进入盘整期,2004年拉出一个增长的小阳线后,又进入一个新的盘整期,但2004年到2007年的增长速度过于缓慢,第二个盘整期的3年内,年均增长速度仅为5.2%,因此延缓了海尔进入世界500大的年份。
复星:仅化了10年时间规模超过了100亿,此后数年仍保持了4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到了2006年后进入了一个过于湍急的盘整期,出现了一个三年平均负增长2.1%的时期。希望爆发力十足的复星早日走出这个盘整期。
国美和苏宁:都只化了15年左右规模超过了100亿,对于这二个相似的流通型企业来说,盘整期不明显,在规模超过100亿的数年内,增长速度仍分别高达66%和80%,在规模达到500亿后,仍保持了超过40%的增长速度。
万向:在中国最优秀企业的第一方阵里,万向是是一个耐力超强爆发力稍逊的公司,化了不算太长但也不短的33年规模超过了100亿。在变得像一个企业并名声远扬的1981年开始到规模超过100亿的21年中,万向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8.7%。在此后的不太明显的盘整期内,仍保持了六年不算太低的28%的增长速度。但万向似乎还没有走出这一轮的盘整期,2007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17.6%,这期间包含了08和09二年的国际金融风暴。
也许有人会问,作者为何独对大公司、对世界500大如此着迷呢?“小”不是也很精彩吗?其实,这句话只是一句托词。
确实,本人对大公司有一种痴迷,中国太需要大公司了,这是中国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大公司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大公司,大公司是他们追求市场权力、实现企业家价值的载体。
但是大公司是由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培育中国的世界500强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培养基,需要培育出一大批既有爆发力又有耐力的长跑健儿,需要在众多的企业中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企业,进而孵化出一批卓越企业。
要是在本世纪的前五分之一世纪内中国能在上千万家企业中冒出十万家优秀企业、一万家骨干示范企业、一千家跨国企业、一百家世界500大企业,到那时,也许我们真正能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是写给追求中国企业永续发展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关心中国公司如何生存和长大的人士们的,作为把企业做强做大为目标的企业家,他们不同于光以赚钱为目标的老板,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市场权力,而市场权力的最直接体现是销售额的不断增长(当然也包括利润等效益指标的不断增长,否则就不可能实现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因而把500大作为参照系就是很自然的了。作为企业家的真谛是把企业做大,进而做到永续发展,长盛不衰。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必刻意计较是否进入世界500大了。
因而,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是本书的出发点,追求企业成长的爆发力和耐力是本书的主旋律,寻求企业长盛不衰永续发展的机制是本书的主题。
|